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学预见 >> 共赴一场穿越五千年的寻根之旅•石龙水库•屈家岭
新闻中心

共赴一场穿越五千年的寻根之旅•石龙水库•屈家岭

212816tazj9z97jfq4h96g.jpg



image.png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为使湖北考古成果更好地与公众共享,6月10日,2021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正式揭晓,荆门屈家岭遗址入选。该项目展示了长江文明的辉煌成就,丰富了长江文明的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湖北实践的生动体现。


  同时,这片生态宜居和农文旅一体化风景绝佳的神奇土地,正在以创建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奋力冲刺着国家文物局下半年挂牌评定目标。慕名已久,不如来一次千年回望。你若有意来探祖寻根,领略屈家岭文化博大的精髓,欢迎走进屈家岭遗址,感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自信,饱览生态宜居的美丽风光。






一条水渠与一个重大发现

  1954年冬,在修建石龙水库之后,为了解决下游沿线五三农场等地农田排水灌溉问题,开始了石龙水库干渠建设。当干渠修至屈家岭队西边一株千年古柏树附近时,人们挖出了大量红烧土、陶器和石器。正在工地配合建设的湖北省石龙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由此展开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调查,发现了屈家岭遗址,并迅速上报。


  1955年2月,中科院考古所张云鹏先生主持了屈家岭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这是湖北地区进行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初步了解了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确认其出土遗物属于新的文化类型。


  1956年6月至1957年2月,张云鹏先生主持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发现有红烧土层、灰坑、墓葬等主要遗迹和大量的史前稻作遗存,出土遗物以彩陶纺轮、薄胎彩陶杯、彩陶壶最具特色。


  1965年出版了湖北省第一部考古报告——《京山屈家岭》,命名了长江中游第一支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屈家岭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揭开了长江流域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的面纱。出土的大量史前稻作遗存、蛋壳彩陶和磨光黑陶,不仅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粒炭化稻与两个“打破”

  粳稻系何稻?溯源野生稻。农魂屈家岭,驯化得其道。水稻是外来的吗?否。屈家岭遗址发现史前“粳”稻,是我国远古稻“路”由南往北发展的重要环节吗?极有可能。屈家岭遗址当时被发现,其重要意义在于率先实现了两个“打破”:


  打破水稻“外来”学说。1956年屈家岭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时,发现大量稻作遗存。经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鉴定 :“这些稻谷当属于粳稻,且在我国是比较大粒的粳型品种”,“与今天栽种的粳型品种最为相近。” 屈家岭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稻作遗存,对于中国农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打破黄河流域中华文明“一元论”的学术观点。“通过对完整炭化稻的长度平均值及长宽比进行测量……从屈家岭炭化稻的尺寸比例来看,其应属于粳稻类型。”时隔63年,论文《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江汉考古》2019年6期),还是得出了这一结论,并且认为屈家岭遗址史前稻作遗存“与现在江汉平原普遍种植的稻种相同”,这说明屈家岭遗址五千多年前的粳稻是一种十分成熟的稻作农业的结果。而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古代文明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稻作农业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社会生存与繁荣的基础。因此,它打破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的“一元论”学术观点,证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一个命名遗址与一个考古学文化

  傍河而居环壕绕,千年大兴稻和陶。史前农耕文明地,纵横强势属三苖。这一首诗简要概括的意思是说,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重要见证。那么,屈家岭文化到底是一支怎样的考古学文化呢?可以肯定地说,屈家岭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十分强势、分布范围很广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南北纵跨湖北、河南、湖南三个省,近20万平方公里。


  繁荣的屈家岭文化,在其发展期间不断向江汉平原周边地区扩展,沿着汉水上游发展扩张至汉水支流的丹江、河南境内淅川和唐河等地。豫中地区,包括大河村,谷水河,西山,包括近几年的双槐树等,都有屈家岭文化的东西,屈家岭文化对豫北晋南的影响,是通过豫中地区实现的。近年考古发掘表明,河南洛阳一带已发现了屈家岭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影响到达陕西东南部的佐证,主要为商洛紫荆遗址,庾原遗址,安康红号遗址,张家遗址,以上地点出土了屈家岭文化典型陶器以及受屈家岭文化影响的文化因素。向鄂南发展已达湘北澧水流域一带;向东发展到达了鄂东平原;向西已至鄂西的荆门、当阳、枝江地带。新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氏族部落以江汉平原为中心,活跃在东起大别山南麓,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西南部,南抵湖南北部辽阔大地上。这个部落集团过着以种稻为主、种粟为辅、渔猎作为补充的定居生活,是新石器时代创造并推动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发展的主体。


一个遗址与一些代表性器物

  截至2021年,屈家岭遗址共进行4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6100平方米,区域系统调查10平方千米,考古勘探面积60万平方米。共清理各类遗迹420余处,主要为墓葬、居址、陶窑群和灰坑,以及少量与奠基活动相关的瓮棺葬群。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出土遗物丰富,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制陶工艺普遍使用快轮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彩陶纺轮的出现,不仅表明纺织手工业出现专业化的分工,还标志着当时屈家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为繁荣的程度。屈家岭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有:蛋壳彩陶杯、巨型陶锅、玉钺、彩陶纺轮、炭化粟、陶筒管形器、铜矿石等等。


  蕴含着屈家岭遗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的独特器物和遗存举不胜举,经过考古专家们的不懈努力,屈家岭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收获,主要为:进一步完善了屈家岭遗址的文化序列,即历经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阶段,基本涵盖了江汉平原史前文明的主要阶段;进一步揭示了屈家岭遗址的价值:聚落等级高,规模巨大,结构完整,文化发展连续性强,影响深远。


一座遗址公园与一个省级发展战略

  由于屈家岭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实证之一,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7年11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建设。


  按照省委、市委对建设“中国农谷”的要求,屈家岭高标准抓好中国农谷核心区“五个一”基础性工程建设,即:一条农谷大道、一个风情小城、一个农谷公司、一个展示中心、一个接待中心。


  继续重点建好八大示范园区,即:黄桃产业示范园,生态蔬菜示范园,生态红薯产业示范园,梅花鹿繁养示范园,生猪养殖示范园,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园,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园。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涵盖屈家岭遗址全部保护范围和部分建设控制地带,规划面积402公顷,其建设分三期实施,现已完成博物馆区、遗址核心区、稻作展示区163.5公顷的建设并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投入建设资金3018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51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3663万元。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省级发展战略中国农谷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洪山南麓荆楚腹地,形如长江中游湖北之“心”,处于长江、黄河古文明文化圈交汇的区域中心。遗址公园建成挂牌后,必将更好地依托国有土地优势和独特的文化影响,将遗址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效益。


石龙水库(石龙过江水库)建成后由湖北省水利厅管辖,后由荆州专区(后改为荆州地区)管辖;荆州地区撤消(荆州和沙市合并组建荆沙市)后改由京山县管辖。石龙水库经历了省直、地直、县直管辖的三个过程。

image.png


image.png


石龙过江水库工程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简报

王勁  吳瑞生  譚維四  文物参考资料 1955-05-01  

 

一九五四年冬季,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京山县石龙过江水库渠道工程,进行文物调查保护工作,在屈家岭等处发现古代遗址,经初步调查,其情况略述如下:

 

(一)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在京山县西南,青木河东岸,属第七区青木乡。石龙过江水库干渠,正以宽八.五米,深一.七五米打破地层穿过该乡,暴露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古代遗物,及烧土、灰层,因而发现这一遗址。经初步调查,该遗址范围东西宽约四00米,南北长约一公里。从渠道的剖面看地层关系,上层为耕土层,厚O.一五—O.六五米,耕土层下为含红烧土层,并有一段一段的灰烬层,再下因渠道掘深仅一.七五米,情况不明,估计遗址层还不只此深度。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及兽骨等。

 

 甲、陶器  陶片很多,在渠道两旁,,随手可得,根据陶系的不同,可分以下四种:

 

  一、泥质灰陶:陶质较纯,硬度不大,表里呈灰褐色,多数无纹饰而有圆形、牛月形、椭圆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各种大小不同的镂孔,这些镂孔常环绕一器的底部、腹部、口部成组对称。少数有细绳纹。器形从残片中可辨别的,以镂孔侈口的器座或器口为多(图一、八),其他有小型圆底三足器,圆底侈口大腹小罐(图五),平底小碗,圆形有孔(图十),带纽器盖(图四),带耳残器,各种大小不同的陶纺轮(插图一),圆形中空的残陶球(其中有的陶球表面刻有经纹十几道,纬纹一道,图十一),这些器物多轮制,也有手制。

 

image.png

 

二、细泥黑陶:胎质纯,细腻,没有羼和料,表、里及胎全黑,仅极少数略呈灰色胎,厚度O.二至O.三厘米。器均轮制,表里磨光,一般无纹饰,少数有刻划弦纹,形制多小巧,很少看见较大器物,制作精致。从残片中能认出器形的有碗(图二),小型盂(图六),残陶环,圈底小三足器(图三),小尖底器,残器圈足或盖纽(?),残尖形器盖(图六)等,并有一件直径一.五厘米,孔径O.六六厘米管状残器,可能为装饰品。另外还有一片黑胎外褂白色陶衣着红黑彩的陶片。 

 

三、泥质红陶:可分两种,一种是一般的红陶,质料较粗,厚约O.五厘米,有绳纹、几何形印纹等纹饰,器形有圈足大腹侈口罐(图七),平低器、侈口器、三足器等,并有大量的陶纺轮,少数陶环,几个中空而有对穿一孔的陶球(图十一),另一种是较为特殊的细泥彩陶,胎质极薄,一般的是O.︸八——0.二厘米,最薄的仅及0 .0八厘米,红色胎,表裹烧黑色彩,因发现极少,器形及花纹尚难辨认,所得几片似为圆形直口器,有弦纹在口缘部分,轮制,制作甚精。看来与常见的仰韶文化彩陶,显然有别(图九)。

 

四、夹砂粗红陶:陶质粗糙,含砂较多,有绳纹,附加堆纹,几何形印纹等,器形有小底侈口碗,圈底陶范等多种。

 

以上陶器,以泥质灰陶最多,黑陶次之,彩陶最少,但最特殊。器形方面,极为多样复杂,以有座、圈足、三足的为多;;纹饰以素面、镂孔居上。 

 

乙、石器 

 

一、有大量的磨光石斧,在︸天内即会采集到二十个之多。形状一般为长方形圆头圆刃,无孔,横断面作椭圆形(图十三,插图二),少数有孔,扁平,略成方形(图十二,插图三)。磨制不甚精,有的仅刃部磨光。 

 

二、扁平圆形小石器一件,直径一·六八厘米,厚O.九厘米,中有孔,孔径0.87厘米,身带沟纹一道,可能为装饰品(插图四)。

 

image.png

 

 三、有砺石发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丙、骨器,有小量扁平形、圆柱形、回锥形骨笄之类残器;箭簇一个(插图五);扁平圆形有孔,身带沟纹的小装饰品一件;尚有局部磨光的鹿角(图十四)。

 

image.png

 

丁、除以土遗物外,尚探采集到鹿角、兽牙及各种兽骨。

 

如上所述,在是遗址裹石器与陶器同时共存,没有金属器物发现;又黑陶、彩陶及各种形制陶器(如纺轮、陶环)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常见之物,因此初步判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二)毛家岭遗址

 

毛家岭在屈家岭西,青木河西岸,同属七区青木乡,与屈家岭仅隔半里,渠道工程挖破了地层,有与屈家岭相同的遗址发现,面积可能较屈家岭遗址为小,约在二百平方米以内。从渠道的剖面看地层,在渠深一.七五米以内已见耕土与烧土两层,但烧土较屈家岭为少,灰层灰坑却大量存在。出土遗物:

 

甲、陶器:有大量大小不一的两鬲足及三足器器足,少量陶纺轮。陶片中灰陶较多(镂孔的器物),其次为泥质红陶,夹砂粗红陶,黑陶很少,彩陶最少,很难找到。没有发现制作像屈家岭那种精巧的黑陶,其他与屈家岭大致相同,只是数量上没有屈家岭多。 

 

乙、石器:没采集到石斧,仅有似石斧的残片一件;有磨光的石箭簇两个,其中一个磨制非常精细,表面润泽有光。

 

(三)司马河遗址 

 

司马河属七区梭墩乡,,在青木乡之北,石龙过江水库西南十一里许,干渠由此经过,挖动了土层,发现很多陶片,以陶高鬲足篇为多。其陶质有细泥陶,也有夹砂陶。纹饰有绳纹、几何形印纹等。并采集到磨光石斧,可能均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初步调查,遗址范围约在一百个方米左右。地层情况尚不明了。其东南一里许之翟家荒子小山坡土有很多古代墓葬。

 

(四)赵家坡遗址 

 

赵家坡东面,石龙过江水库支渠由此经过,破土之后,在沿渠雨两百米范围以内暴露了很多陶片,,有泥贾叙质红陶,夹砂红陶,也有细泥灰陶。陶片纹饰,除绳纹外,几何形印纹最多,,且夜耗多搽复杂多样。器形以鬲足居多,并采集到磨光石斧,可能均为新石器峙时代遗物。 

 

支渠宽均约四米,深约二米,从它的剖面看遗址地层,耕土之下已有含烧土层。 

 

另外在天门县土城、谭家垱一带,也发现遗址三处,采集到绳纹、蓝纹、几何形印纹的细泥红陶、灰陶。器形有陶鬲足等,也属新石器时代遗物。 

 

发现的这些遗址,其数量多,面积广,范围大,遗物丰富,对于研究江汉流域的古代物质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特别是彩陶、黑陶的第一次发现、它向考古工作者、史学工作者提出了研究原始社会物质文化分布与发展状况的新课题,是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在这些遗址发现后,工地领导机关即予以重视,分别采取了局部停工、出示布告或修改部分渠道线路等措施,加强保护,并向上级机关报告,现已组织力量,进一步的清理发掘及研究。


石龙镇大事记(1931-2010)

民主革命时期大事记

(1931-1949.10)
1931年9月,贺龙率领红军来到石龙地区,发动群众斗争大土豪大劣绅邹家林等,并就地镇压。先后成立了天京潜苏维埃政府和三区第十三乡苏维埃政府,播下了革命火种。

image.png

1931年11月,下洋巷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管理现石龙部分地区)。

1932年8月,红军转移,国民党48师35团反扑占据罗家桥。8月16日,在蓝集街召开“清乡剿共联保大会”,罗家桥地区87名苏维埃干部和积极分子被逮捕,当天下午全部遭杀害,制造了震惊天京潜的大屠杀惨案。

1941年2月,成立罗桥区委,并划属京南县委。下辖罗东、罗西、义和、兰集、长岗、仙溪、鹿角等7个党支部,有党员80多人。

1941年11月,根据边区党委决定,中共京(山)钟(祥)县委在京山罗家桥建立,原京南县委、钟祥县委同时撤销。谢威任京钟县委书记,李旭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原京南、钟祥县委管辖区域由新成立的京钟县委统一领导。京钟县委机关先后驻罗家桥、柑子树湾、付家巷、张家大湾、邓家台、饶家畈、甘董家冲等地。

1942年6月,根据豫鄂边区党委决定,襄西地委和京钟地区党组织在罗家桥合并,组成了京(山)钟(祥)荆(门)当(阳)地委,李守宪任书记。同时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京钟荆当办事处。

1942年6月,京钟县委县行委在罗桥张家大湾召开各界人士200多人会议,撤销县行委,成立京钟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彭刚为县长,杨筱震、周美成(民主人士)任副县长。

1942年8月1日,新四军五师一部击退进犯罗家桥地区的日伪鄂西保安第二团。

1942年10月,根据鄂豫边区党委指示,京钟荆地委与天门汉川地委在京钟南山罗家桥合并,正式组成中共襄河地委(亦称第三地委),张执一任书记。同时,也在罗家桥成立了专署、军分区。

1943年6月,汉奸熊光带领2000伪军向罗家桥进犯。新四军五师十三旅3个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于联合、牛尾巴山一线狙击,打死打伤伪军900余人。

1944年1月26日,日军集结皂市—沙洋、京山—钟祥公路沿线之敌千余人,分6路“扫荡”罗家桥地区,新四军五师一部避实就虚,将其击溃。
944年2月,罗家桥地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1945年9月,组建中共罗桥区委,其辖区是京钟县委、县政府机关,襄北地委机关所在地。下辖罗东、罗西、义和、兰集、长岗、仙溪、鹿角等7个党支部,有党员近100人。

1946年2月3日,中共京钟县委和五(襄北)军分区在罗家桥召开万人大会,庆祝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议。

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正规军一部队进占京钟罗家桥地区。金铎、魏保祥带领吴堰岭地区中队与国民党军展开游击战。

1946年12月,江汉军区部队奔袭钟祥,全歼守城国民党军1400余人,解放钟祥城和襄河以东大片地区。鄂中地委派彭天琦率南下干部进驻罗桥,重建京钟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县指挥部。

1947年7月中旬,随江汉军区部队到达本县的3支干部大队分别到达熊家滩、罗家桥和京安交界地区,并分别重建京山县、京钟县和京安县的党政机构。

1947年12月,彭天琦率南下干部大队随刘邓大军到达京钟南山。根据鄂中地委指示,在罗家桥成立京钟县委,县委机关驻罗家桥。随后,也在罗家桥成立了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军事指挥部。

1947年12月,京钟县委在罗家桥设立第一区委,辖区与突围前的罗桥区委基本相同,无下辖组织,有党员10多人。1949年7月改为罗桥区委,同时划归京山县。

1948年1月,中共天京潜中心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军事指挥部在罗家桥正式成立,旋即迁往永隆、拖市地区。

1948年2月15日,石龙解放。

1948年3月,京钟县委将罗家桥以东的义和集、太和集、叶家新场由第一区划出另设立第七区,并成立第七区委。同年6月并入第一区,第七区不复存在。

1948年7月,天京潜中心县委改为天京潜县委。

1949年6月,根据省委决定,撤销战争年代设立的京北、京应、京钟、京安应、天京潜县,恢复原建制。中共京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划分为15个区。第一区委改为罗桥区委,9月改为第七区委。
新中国成立后大事记
(1949-1985年)
1951年10月9日,罗家桥发生山火,连烧三昼夜,火势蔓延到孙桥、官桥等地,烧山面积6万余亩,烧死大小树96万株。在扑救山火中,重伤13人,轻伤69人。

1954年2~4月上旬,石龙区开展第一次基层选举,选出区人民代表。

1954年,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水利厅组织兴建的石龙水库建成。水库承雨面积132.5平方公里,总库容7.497万立方米,可灌农田12.38万亩。石龙水库是湖北省境内最早兴建的一座中型水库,湖北省水利厅厅长漆少川安派原湖北省水利厅二处处长蔡席丰到石龙水库主持工作。
image.png

1956年7月,第七区委改为梭墩农村生产指导组(组长郭才秀)。

1957年11月撤销指导组,成立下洋区并组建党委,1958年9月撤销。

1959年9月7日,罗家桥地区发生山火,连续燃烧56小时,火势延及虎爪山和钟祥县长滩区,烧山面积10万余亩,烧死1人,重伤3人。

1962年12月,王集、下洋、刘集3个管理区和县辖罗桥管理区合并,成立石龙区组建党委。在原下洋区所辖地域,设立石龙区公所。

1965年11月15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本县屈家岭、石女山、郑家台子、上刘家畈、香山铺、王家集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汉、唐时代的古城口遗址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68年5月,石龙区组建党委改为石龙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2月,在罗桥人民公社开办小泉冲煤矿。

1971年12月,恢复石龙区委。

1975年10月,石龙区委改为石龙人民公社党委。

1975年10月,石龙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石龙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6年10月撤区并社,改为石龙人民公社党委。

1979年3月12日,新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全镇1000余人参加植树,共植树约13000株。

1983年6月13日,原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的骨灰,由其夫人专程护送石龙,分撒在他生前战斗过的罗家桥根据地。1984年3月,京山县人民政府在罗家桥西松村山上建造了张执一同志陵园。彭刚同志题“张执一同志骨灰分撒罗桥”诗一首敬挽:“云间缭绕响笙箫,志士乘风回罗梓。英姿重现端午奠,诗韵永同南山高。春风化雨正如意,沃土开花遍妖娆。此情绵绵留人际,不求脫凡梦升超”。

1984年2月,恢复为石龙区委和石龙区政府。
石龙镇七五期间大事记
(1986-1990年)
 
1986年7月25日,《京山报》载,石龙区试行党政干部与乡村企业定点挂钩制,党政干部帮助企业搞好产供销活动,提供系列化服务,促进了乡村企业的发展。

1986年10月8日,本县村级整党开始,全县404个党支部、10091名农村党员参加了整党。

1986年,石龙区梭墩村被京山县委、县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称号;石龙区何家垱村粮食大户曹显忠、倒灌溪村林业专业户祝吉栋被京山县委授予“双文明户”称号。
image.png

1987年5月,《京山报》载,石龙区依靠社会力量,筹集闲散资金9.5万元,村村办起群众性互助互济经济组织——“扶贫救灾基金会”。

1987年10月5日,石龙区完成撤区设乡。

1988年11月15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京山县粮食生产大户、石龙镇何垱村六组谢玉芳“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年5月,石龙乡梭墩村林果专业户刘修宽被京山县总工会授予“特等劳模”称号。

1989年9月17日,石龙乡党委被中共湖北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1989年9月28日,石龙乡王集粮站站长、工会主席王元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1989年12月,石龙乡王集粮站站长、工会主席王元寿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0年1月,石龙乡荣获“1989年度生态农业金标奖”。

1990年6月,中共石龙乡党委被湖北省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
 
石龙镇八五期间大事记
(1991-1995年)
 
1991年1月6~10日,石龙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一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的领导班子。

1991年2月1日,在荆州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命名表彰大会上,石龙乡党委、石龙乡梭墩村党支部书记张显科受到表彰。石龙乡党委被命名为“荆州地区红旗基层党组织。”

1991年3月9日,石龙乡被中共荆州地委、荆州行署授予1989-1990年度两个文明建设“文明单位”。

1991年6月15日,参加全省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会议的省领导钱运录、张怀念等视察石龙乡五姊山柑桔基地。

1991年12月,省委书记关广富到石龙视察工作时称赞“石龙乡党委做了第一流的工作”,并为石龙乡题词。
image.png

1992年6月19~20日,在中共湖北省代表大会上,京山县石龙乡党委第一书记兰良洪当选为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2年6月29日,湖北省委在洪山礼堂隆重召开乡镇党委十面红旗命名报告大会,京山县石龙乡党委被命名为全省乡镇党委十名红旗之一。

1992年7月,石龙乡被湖北省农牧业局授予1992年湖北省种瓜评比二等奖。

1992年10月,石龙乡被湖北省政府授予首届(1991年度)“楚天明星乡镇”荣誉称号。
image.png
1992年10月,石龙乡党委第一书记兰良洪出席了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3年,联合国官员和日本专家先后2次到石龙考察生态农业,研究发展生态农业与改善居住环境结合的课题。

1993年8月11日,总投资80余万元、全长80米、宽10米横跨司马河的石龙乡丰谷大桥建成。

1993年11月,石龙乡名列湖北省生态农业建设十佳榜首。

1993年12月21日,石龙乡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共同投资260万元兴建的湖北天龙矿泉水饮料有限公司在石龙乡建成投入试生产。

1993年12月,石龙乡被中共荆州地委、荆州行署授予在1991至1992年两个文明建设文明单位。

1993年7月,湖北省文化厅张厅长一行视察石龙乡文化楼建设,肯定石龙乡文化站工作。

1993年12月,石龙乡文化站站长孟胜华评为全省优秀文化站长。

1994年4月,石龙乡被省农牧厅、省环境保护局授予“湖北省生态农业十佳”单位。

1994年4月,石龙乡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在1992-1993年度两个文明建设中文明单位”称号。

1994年5月17日,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石龙乡名列省生态农业建设十佳榜首。

1994年6月4日,建设银行京山县支行、京山报社干部职工分别将2064.5元、355元捐款送到石龙乡张湾村一组张凤夫妇手中,资助他们的两个儿子上学。

1994年6月30日,倒灌溪村农民祝吉栋作为全国50个代表之一,参加“全国少生快富模范家庭代表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陈幕华、彭佩云等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95年3月,石龙乡被中共荆沙市委、荆沙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5年4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关广富看望石龙乡党政干部。

1995年9月,省委书记贾志杰检查工作时说:“石龙乡党委是全省乡镇党委十面红旗之一,近几年又有新的发展,看了很受启发。”

1995年10月,石龙乡再次被省政府评为第二届“楚天明星乡镇”。
 
image.png
 
石龙镇九五期间大事记
(1996-2000年)
 
1996年1月,在全县多种经营基地评比中,石龙乡五姊山被评比为样板基地。

1996年4月,石龙乡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在1994年-1995年两个文明建设中文明单位”。

1996年6月28日,中共京山县委作出决定: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向陈义兵学习活动。陈义兵,石龙乡张湾村人,雁门口林业站站长,他在林业战线勤勤恳恳埋头苦干。2月27日,在扑救架子山山火中,奋战三、四个小时,因烟熏火烤,饥饿劳累,引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而牺牲。

1996年6月,石龙乡被中共荆沙市委员会授予“乡镇党委十面红旗单位”。

1996年七一前夕,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石龙乡党委书记胡忠诚“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1996年10月,石龙乡被中共荆沙市委、荆沙市人民政府、荆沙军分区授予“抗洪救灾集体二等功”。

1996年12月,石龙乡被中共荆沙市委、荆沙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1996年12月,石龙乡卫生院经卫生部批准晋升为“一级甲等医院”。

1997年,石龙乡政府组织城镇建设方面的专家对乡政府所在地丰谷集镇进行了规划修编。根据规划,石龙乡于1997、1998年两个冬春,修建了商贸城、沿河路、龙门街三条新街的路基,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近百户村民、客商在此投资建房。

1997年2月,石龙乡被中共荆州市委、荆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1997年2月17日-27日,应山东青岛市城阳区委邀请,石龙乡党委第一书记胡忠诚赴青岛市城阳区,为三级干部集训会议作《扎根基层,一心为民,作一名称职的乡镇干部》报告。

1997年3月3日,中央组织部全国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副主任杨智慧到石龙乡调查研究。荆门市委常委、京山县委书记吴理国汇报了全县党建工作情况和石龙乡党委工作情况。

1997年3月7-19日,由省委组织部牵头,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日报社、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胡忠诚同志先进事迹采访团”,深入京山石龙乡采访胡忠诚扎根疫区、带领全乡人民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

1997年5月24日,中共荆门市委组织的“胡忠诚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在京山礼堂举行。

1997年6月6日,全县普降特大暴雨,雨量284.5毫米,是京山县百年未遇的最大日降水量。坪坝、三阳、厂河、永兴、曹武、石龙6个乡镇通讯和供电中断。

1997年6月,石龙乡被中共荆门市委授予京山县石龙乡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7年6月,石龙乡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7年七一前夕,中组部授予石龙乡党委书记胡忠诚“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共湖北省委作出开展向胡忠诚学习的决定。

1997年9月,石龙乡乡标“巨龙腾飞”落成,上面刻有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缪合林的题词“石破山绿果丰,龙舞水活民富”。
image.png

1997年9月30日,中共“十五大”代表,京山县委副书记兼石龙乡党委书记胡忠诚在县政府小礼堂作报告,介绍“十五大”盛况。

1997年底,台湾商人郭柏宏来到石龙,经对石龙的投资环境进行考察,决定投资石龙创办以饲养生猪为主的宏利养殖公司。1998年1月,台湾客商郭柏宏的养猪场正式动工,同年7月30日竣工。

1997年12月,石龙乡再次被省委授予“全省乡镇党委十面红旗”。党委书记胡忠诚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并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
image.png
1998年1月,石龙乡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授予“1996-1997年度全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

1998年1月,石龙乡被中共荆门市委组织部、中共荆门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党员“双学”活动先进单位。

1998年6月,石龙乡被中共荆门市委授予“市乡镇党委十面红旗”。

1998年10月,石龙乡连续第三次被省政府评为“楚天明星乡镇”。

1998年12月,石龙乡财办根据国家经济改革形势和食品营业所经营状况,决定将食品营业所撤销,同时解除了17名职工劳动合同关系,并一次性给予经济补偿,剩余5名职工划归生猪定点屠宰办管理,9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由县社会劳动保险局发放。

1999年1月18日,经省民政厅批准,撤销石龙乡建立石龙镇。

1999年 5月上旬,石龙镇组织百人促销团外出找市场,签订农副产品销售合同186份。

1999年5月,共青团荆门市委授予黄锡元首届“荆门十佳青年”称号。

1999年6月28日,石龙镇968名共产党员佩戴示范牌,示范牌标有姓名,贴有照片,上面写有“从我做起,向我看齐,中共党员”字样。

1999年8月,根据中央粮食体制改革精神,撤销石龙粮管所,实行主副分离,分别成立石龙国有粮食收购和储备,有职工153人,发展公司负责粮食和三产业经营,有职工80人。

1999年9月1日,石龙镇重金引进技术人才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有6名技术专家和高新技术人才活跃在田间地头。

1999年秋,由上级交通部门投资,由石龙镇和五三农场共同负责修建的易石(易家岭至石龙)公路拓宽改造工程竣工。

2000年3月13日由县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京山县“科技赶集”暨“送戏送医下乡”活动在我镇举行。

2000年4月,石龙镇被授予“1999年度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2000年7月,石龙镇结束了全镇小学布局调整。按照合村并校,集中力量办学的宗旨,石龙镇先后撤并17所村小,充实壮大了5所完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资金、教育设备的有效利用和集中管理。

2000年8月2日,仅有261户农户的杜湾村一次性从移动公司京山支公司购买手机100部,使手机入户率达到38.3%,成为“全省手机第一村”。

2000年8月22日,石龙镇47名国家干部分别住进各自包联的农户家中,开展“交农友、办实事、树形象”活动,真心为农民服务。

2000年8月,根据上级统一要求,石龙镇撤销4个管理区,共清退非在编人员8人。

2000年12月,石龙供销社根据企业经营状况,报经县供销社批准,决定对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全社99名干部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分别对供销社门店进行承包而成为私营经营者,21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由县社会劳动保险局发放。石龙供销社民营化改革成为全县试点,为全县商贸企业全员民营化的第一家。

2000年12月27日,钱场、曹武、三阳、石龙等镇共8位农民在外事部门组织下,自费到日本研修蔬菜、瓜果栽培技术。

2000年12月28日,由京山电信局投资170万元修建的石龙电信大楼经过5个月的建设正式落成。这是电信、邮政分家后京山电信为石龙通讯发展而投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000年12月底,由移动通信公司荆门分公司投资240万元在石龙移动通讯基站建成并网。

2000年底,五三农场客商李金山在石龙投资100万元创办石龙养鹿场。

1999~2000年,浙江诸暨市场柏根、湖南汉寿县周泽良等珍珠养殖专业户,先后落户石龙镇,投资70多万元,在石龙镇东湖水库消落区开发145亩鱼池发展珍珠养殖。

“九五”期间,石龙镇先后完成第三、第四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罗家桥项目区”、“东湖项目区”、“南正巷项目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排灌分家,旱涝保收,有利机械作业,适应规模经营”的高产良田格局。
石龙镇十五期间大事记
(2001-2005年)
 
2001年3月,石龙镇五姊山生态农业基地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2000年度湖北省生态农业基地”称号。

2001年10月,石龙镇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

2002年5月,县政府召开会议,对全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过去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为“分级办学、以县为主”。撤销乡镇教育组,撤并9所农村中小学。

2002年6月,石龙镇被授予全县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2002年12月,县政府发布公告,禁止在八字门、石龙、长冲、赵坡、三泉、周冲等集中饮用水源投肥养殖。

2003年4月,石龙镇被授予“2001至2002年度文明镇”。

2003年10月,石龙镇被京山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授予2002年-2003年度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2004年5月,石龙康龙精制食品公司米茶米获中国武汉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

2005年3月,湖北太子药业有限公司中成药生产线竣工投产,项目完成投资2000万元。当年生产中药和西药6万余件,产值349万元。

2005年9月,国宝桥米公司与石龙镇三同村合作生产的133.3公顷“有机稻”开机收割。

2005年11月,武荆高速公路京山段42.78千米建设工程启动,沿线居民拆迁开始,12月28日路基动工,2010年5月28日通车。由此,京山至武汉一小时可达。
石龙镇十一五期间大事记
(2006-2010)
2006年8月,武荆高速公路正式动工修建。

2007年7月,石龙镇开始实行农村低保。
2007年12月,县水利局干部兰良彪(石龙籍)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申包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7年12月,石龙镇被荆门市人民政府授予2005年度-2007年度文明镇。

2007年,投资2000万元的石龙水库至永隆安全饮水工程基本完工,石龙水库水厂被列为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008年1月,石龙镇被授予平安乡镇。

2009年上半年,潭龙石材(石龙镇招商引资企业)第一期大理石项目建成投产。项目2007年11月落户京山经济开发区,2008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5亿元,分三期完成。一期投资1.2亿元,占地120亩,建成大理石加工区。

2009年底,总投资7000万元的太子山-虎爪山-钟祥大口旅游环线、绿林至随州小泉湾旅游公路等工程开工建设。

2010年3月,石龙镇被授予2009年全县乡镇现代农业量化考评第一名。

2010年3月,石龙镇被京山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2009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5月28日10时,武汉至荆门高速公路正式通车。

2010年6月中旬,县组派的“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工作队和选派的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干部到达所在村,其任务是帮助和指导结对和任职的村做到“五个一”:帮助建设好一个班子,制定好一个规划,选准一个好项目,建设一个好阵地,完善一套好制度。

屈家岭管理区的名字,先后经历了易家岭、五三农场和屈家岭三次演变,也是它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农场企业向行政区划转变的真实写照。
  易家岭  公元1952年初,湖北省委决定在京山、钟祥和天门交界的汉江以东、雁门口以西的大片荒芜地带建立农场,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当年11月17日,第一任场长周方同志带领首批建场人员进军荒原,开始场部设在潘家台,后来搬到洋丰。当时阴雨连绵,汉江防洪形势严峻。每次阴雨后场部都要被水围困,因此场长决定选择一处离汉宜公路较近的高地作为场部,后来便选中了“易家岭”这块地方。据建场初期的老人介绍,当时这里中间较高,四周全部是荒芜的茅草、芦苇和荆棘杂树,也没有地名,只有一户姓易的人家在公路边搭建了一个茅草棚,开了一个小店,经营日常用品。于是,人们根据这里只有一户姓易的农户的实际情况,将此地命名为“易家岭”,也有人称“一家岭”。从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便诞生了“易家岭”这个地名,这也是五三农场(屈家岭管理区)的驻扎地。
  五三农场  农场筹备之初的大号叫“国营沙洋机械农场”,这个名字与毗邻的“国营沙洋农场”极易混淆,也容易被人误解为是沙洋农场的一部分,因此当时场内上下都要求重新取名。农场虽然筹建于1952年冬,但正式开始垦荒建设是1953年10月22日,因此决策者便当年的年号改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人们为了简便、易记,又将农场简化为“五三农场”,直到1956年,正式命名为“国营五三农场”。
  关于“五三农场”的来历,一些老同志还提出了另一个说法,即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关。1952年至1956年,湖北省水利局、农业局会同中南地质学院的专家,先后数次对农场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等进行全方位的勘测,得知农场是在“五山三水”之间。“五山”即太子山、大脊山、青石山、雅谷山、金山;“三水”即天门河、司马河、青木河。因此,这是“五三农场”之名的又一说法。
  屈家岭管理区   屈家岭管理区是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具有县级行政管理职能的荆门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它的命名是以闻名中外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密切关系的。屈家岭遗址位于该区西北约5公里的屈家岭村,面积60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左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湖北省考古队组织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纺织品、磨制石器和炭化谷物。这一重大发现,使屈家岭文化成为长江中下游最早命名的原始文化,并得到社会公认。为了弘扬历史文化,提高该地的知名度,在向省政府和国务院申报建区时,决策者考虑使用“屈家岭”这个文化品牌,并且得到认可。这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版图上,又出现了一个屈家岭管理区这个最年轻的行政区。


“生活中的遗址博物馆”(考古札记)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保护设施建设、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绿植景观为一体。通过远古与现代共生之生活场景,以全新的视角展示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生活中的遗址博物馆”

于2017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建设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2年3月对外开放试运行,2022年12月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涵盖屈家岭遗址全部保护范围和部分建设控制地带,博物馆区、遗址核心区、稻作展示区已向社会开放。遗址公园还是湖北省级发展战略“中国农谷”关键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将遗址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模式,取得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大米,自古就是南方人的日需食料。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长江流域及南方世世代代饭稻羹鱼,对于这样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建立的历史,司马迁没有也不可能去追溯。水稻驯化与栽培的历史,是在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屈家岭遗址发现于1954年冬,在石龙水库干渠施工中挖出大量红烧土、陶器和石器,在工地配合建设的湖北省石龙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发现并确认了屈家岭遗址。1955年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张云鹏主持了遗址的首次发掘,这是湖北地区进行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参与发掘的还有王劲等人,他们是湖北考古的开拓者。在屈家岭有湖北考古布下的第一个探方,挖下的第一铲,后来出版了湖北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报告命名了长江中游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

在遗址博物馆,展示着张云鹏主持的第二次考古发掘成果,包括红烧土层、灰坑、墓葬等主要遗迹,出土遗物以彩陶纺轮、薄胎彩陶杯、彩陶壶和鼎、甑、盘最具特色。特别重要的收获是出土了大量史前稻作遗存,开启了在南方探索稻作农业发展史的序幕。

屈家岭遗址发现的碳化稻米,经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鉴定属于粳稻。这是在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稻作遗存,对于稻作农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最新研究认为,屈家岭遗址史前稻作遗存“与现在江汉平原普遍种植的稻种相同”,说明5000多年前的屈家岭粳稻是一种驯化十分成熟的稻谷品种。

屈家岭遗址这些年陆续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遗址经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前后接续阶段,揭示出遗址聚落规模巨大和等级较高的特点。出土遗物丰富,精致的蛋壳陶证实制陶业已达到很高水平。

经过延续近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考古学家已经探明屈家岭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非常强势且分布范围很广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湖北、河南、湖南3省都发现了这个文化的踪迹。屈家岭文化不断向江汉平原周邻地区扩展,影响西达陕西东南部,南达湘北,东达鄂东平原。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保护设施建设、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绿植景观为一体。通过远古与现代共生之生活场景,以全新的视角展示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生活中的遗址博物馆”。在山水田畴之间,看着绿油油的秧苗长成黄澄澄的稻子,漫步在考古学家寻找到的第一个大米的故乡,游客会感觉穿越到了5000多年前。

遗址公园内还保留和修缮了考古队当初入住的民居,陈列着发掘者使用过的物品。在屈家岭遗址一角,青山翠柏之间,建成了考古学家纪念园。考古学家们将5000多年的历史揭示给我们,我们会记住他们的故事,记住他们为考古事业做出的贡献。

b922e850352ac65cde2f5e85f9f2b21192138a47.jpg



Culture determines style, quality casting life

易为显学,古今一也

《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Sincere cohesion strength, innovation achievement dream

Design creates value and creativity drives the market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也就是说,当时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纣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狱中,西伯昌潜心研究易学八卦,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出现代《易经》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易小淘湖北运营中心(全国唯一运营总部)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联系热线:13871327245   公司邮箱:28663823@qq.com

公司地址:武汉市硚口区古田二路105号硚口高新技术创业中心A栋二楼

扫码注册立奖购物券

下载易小淘APP

微信公众号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